< Back to 68k.news TW front page

《腦筋急轉彎2》:從今以後,再也不認識自己(也沒關係) - 釀電影

Original source (on modern site) | Article images: [1] [2] [3] [4] [5] [6]

九年前的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, 2015)在我心底貼著兩張標籤:一是「皮克斯史上最好的作品」,二是「幾乎不可能有續集」。如此高概念的精神世界觀,要在分析的合理性與戲劇性的需求間取得平衡,已經夠難了,還能在上面建構動人的故事曲線──後面這點,才是它偉大的理由。

而如今,我要很開心地回報:《腦筋急轉彎2》(Inside Out 2, 2024)沒有辜負它的首集。在創意、美感、對人心的理解和情感的撼動力上,它都延續前緣,找到方法具現「下一個階段」的人生複雜性──這次是邁入青春期之際──把首集的設定延展得更豐富、也更開放。

本片接續當初「情緒 vs 記憶」的結構,提出自我意識(Sense of Self)的概念,作為我們應對世界的主體。十三歲的萊莉的外在課題,是新/舊群體的社交與人際形象,對應到內在則是信念系統(Belief System)與自我認知的建立。如果說,第一集教會我們要「擁抱所有情緒」,這次就是要面對「長大」: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,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。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,或是懦弱,或是自私,或是羞赧的人,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著。

為此,《腦筋急轉彎2》打造了一趟似曾相識的奧德賽,讓樂樂(Joy)為首的初代情緒們前往天涯海角,與童年做最後的道別。在篇幅不長,節奏高亢,視覺又繽紛飽滿的情況下,敘事甚至從第二幕開始拆成三條線,隨著危機一波一波來,觀影當下不免會感到 too much going on──但這樣的應接不暇和慌亂感,恰恰剛好,就是青春期的體感。

能用單純、完整、絕對的情緒理解自己,和面對外界的時代已經結束了。當樂樂決定乘著(一直以為能夠轉頭就忘的)「負面記憶」的土石流回家,也就代表萊莉接受了生命中,會有許多自己無法理解、難以承受、無能面對、無處安放的經驗。

承認它們存在,會讓人變得不認識自己。但認識自己(Know thyself)從來就是人生最難的課題。

令我意外的是,首集《腦筋急轉彎》的編導 Pete Docter 願意將自己的 brainchild 交付出來,接手的導演 Kelsey Mann 和編劇 Meg LeFauve(Mann 是業界老手但第一次執導長片,LeFauve 則是首集的編劇之一)不只大膽接棒還大鬧天宮,拆台、毀地、砸螢幕(註),許多一語雙關的設定巧思例如意識流(Stream of Consciousness)、嘲諷谷(Sar-Chasm)、腦風暴/動腦會議(Brain Storm)⋯⋯都慧黠得叫人著迷;片中幾段 2D 卡通/紙質手繪/低畫質電玩等等多媒材的運用,也延續上集的精神;而最後不論是片中角色、或戲外的創作者們,都彷彿一起承認:要清晰地定義/預期/以理性掌握感性的世界,就是不可能的。

本次新增的 4 又 1/2 個情緒也各有魅力:Ayo Edebiri(Envy/羨慕)和 Adèle Exarchopoulos(Ennui/無趣)都有討喜的聲音特質,但真正扛起《腦筋急轉彎2》的,還是永遠可靠的 Amy Poehler(樂樂),以及這次搶足風頭的 Maya Hawke(Anxiety/阿焦)。焦慮這個(長大後的你我最熟識的)情緒/角色,儼然為 Maya 量身定做,配合她的語速和那迫切的偏執的誠懇感,讓人很難對她說不。焦慮往往是為了讓事情變好,或至少是要避凶、趨吉,但同時焦慮也會削減自信,越是想要把事情做好,越會擔心有一百種做不好的可能性,就越不相信自己。

全片最關鍵的一場戲,發生在焦慮大爆發的斷裂時空漩渦裡,她眼角流下的那滴淚,讓人好想抱抱她/抱抱自己。焦慮是一股停不下來的力量,只會越轉越快,因為焦慮無法被焦慮解決;但同時,它是我們避免靜下來、和自己內心的害怕與悲傷對話的保護機制。只是──不斷不斷地焦慮的人生,真的好累啊。而且讓人好孤單。

也是在這裡,樂樂對她說的那句話是:「放手吧。」

第一次看的當下,我對這句理應是全片最關鍵的對白,有點失望,我期待樂樂(aka 編劇)能說出更有智慧性的話語。但過了一夜一天、看完第二次之後,我再想想,覺得這才是最好的一句話。正因為焦慮期待的是事情變好,但長大後的我們知道:世事不會永遠順利,不總是操之在己,如果這時候的樂樂依然篤定、樂觀、有自信,那就還是在騙自己,甚至逞強。唯有放下過度的焦慮,退後一步,坦然接受自己的無力──以及有時焦慮的必然/必要性──才是超脫,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平靜和喜樂。

《腦筋急轉彎2》一如第一集,是皮克斯不屈從「正能量敘事」的優秀傳統的繼承者,放在被迪士尼收編的大環境下,更顯難得。這也再度是一部適合全年齡、兼具智性與冒險趣味性的故事,甚至片中「主角」們的心境轉變──We don't get to decide who Riley is──也是在對觀眾席裡的爸爸媽媽們喊話。我已經很久沒有這麼擔心一部續集的成敗了,如今終於可以呼籲:如果你也是《腦筋急轉彎》的超級粉絲,可以請心裡面的阿焦,鬆一口氣囉!

全文劇照:IMDb、迪士尼影業

:在「枕頭山」那場工人革命有一小段,正是致敬 1984 年由雷利史考特為 Apple 拍攝的麥金塔電腦廣告。

< Back to 68k.news TW front page